于疫情中寂静的瑞士城市生活三个月,窗口外目光所及空无一人,只剩下天空中的云和地面的铺路石。面对受限的环境,艺术家选择回归原初,尝试用铅笔和速写本勾勒这两个自然元素。观察天上的云卷云舒成为日常乐趣,传统的工作室艺术家创作方式也成了日常习惯。展览中的五组铅笔速写手稿依次再现了艺术家隔离期间居家记录云朵和云图的形态,探究古典绘画中的云彩画法,呈现云团的不同质地触感的过程。在观察和速写时,李亭葳也逐渐开始思考天上的云朵与地上的石头之间的关系。在此次展出的绘画作品中,艺术家巧妙运用色彩和笔触,刻意模糊云朵与石头在空间和形态、重量感等物理形态方面的差异,挑战观众的常规视觉感知。《云落石出》是一场云与石之间的对话,二者均为时间和永恒的载体,互为彼此、相互转换,看似不同,实则是同类物。
十九世纪末,学者约翰·罗斯金在“19世纪的暴风云”一文中用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云作为隐喻,反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迅速转型而引发的 “现代性焦虑”,并批判社会中信仰的缺失。此次展览中,李亭葳将古埃及艺术和建筑中象征稳定、持久的符号打印成砂柱,留下人类手印,似乎人类试图掌握和控制的许愿。罗斯金的概念也跨越时光被置于当今的数码时代,以“云”与“云技术”之间的连接为切入点,探讨人类因网络而产生的迷茫和焦虑。作品《乌云恐惧症吗?》和《上风之眼》中,象征着网络云的云朵图像虽然将人与人连接得更为紧密,但是无可避免地把现代人桎梏在狭小逼仄的监视之中。现代城市人的无聊感和被无形大数据的掌控感,似乎像一层云笼罩在每个人头顶上,而人往往因为害怕无法逃离所处情况而愈发感到恐惧。影像艺术《巨石云》中展示了一个由残余无用的数据堆积而成的巨大云中垃圾场,里面的数据只增不减。艺术家借此向观众提问:人类为何追求永恒?储存在网络云的数据是否真的可以永恒?现代数码社会中,数据是否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永生的愿望?如果有一天,人类社会消解了而数据却保留了下来,这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