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长的意象追求——庞飞的“一步一重天”
弥金画廊非常荣幸地宣布,将于2019年5月18日推出展览“庞飞:赐墨图”,展现其对山水画研究的延伸。相对抽象水墨的界定,庞飞更趋向于意象的设定,而对山水意象的追求和意境的酝酿,几乎发生在他的创作和生活的全部时刻。
由文脉入手,由当代入手,“将对旧日的追忆转换为对当代的观照”,1973年出生的庞飞对创作有着自己的主张,而他的作品也在实践着自我语言的探索。庞飞曾受过较为严格的传统山水画画法训练,在个人风格的探索追求中,又尝试了水墨材料和材质的偶发效果的实验,结合对传统经典的感悟,在中国人的自然观统照下,形成了目前以泼墨为主体的个人风格。
《王维笔意》《太行山道》《溪山清远》,对古人的追慕体现在庞飞诸多大尺幅作品中,对大作品的把握是庞飞突出的能力,清人方薰说:“凡作画者,多究心笔墨,而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五代北宋巨然、范宽的笔墨和上追宋元的法度与气象奠定了庞飞对山水空间的营造,而他所创造的视觉图式上又弥散出浓厚的古雅而清逸的气息与境界。本土的“文化记忆”为庞飞的水墨折褶山水画图式打下基础。
然而,庞飞并没未因循守旧地选择王维等人的平远式构图,反而往往以半俯视的角度描绘深山大岭。很难看到他的画面中有大片留白,多变的笔触和在皮纸上折褶渗化而出的效果更关注的是山水中景的放大与扩充,近景常常被他省略,但巨岩深壑中各种岩层丰富的转折变化却跃然纸上,画面也通过这些丰富的转折而造成曲幽的深度感。这种雄伟壮丽与空旷幽寂相交织的氛围是庞飞作品传达出的现代性。
不同于中国画中常见的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庞飞又会选择泼墨泼彩、写意重彩的方式实现一种新的当代性融合。通过提炼与概括,他摆脱了具象的束缚,吸收现代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原理;而为抒发胸中之景,他从巴山、太行等名山大川中寻找着有意义的图像造型,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大面积虚实、浓淡、轻重变化的墨色在画面的肌理间穿插着笔墨钩皴,在空气般的透明感和流动感中呈现出一种空幻之美,而画面整体又传达出历经岁月洗礼的怀旧和影像感。山石的自然拓印凸显出他在方寸之间的篆刻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庞飞的另一个身份是策展人,近二十年的策展经验让他的艺术观念更为开放,对于和自身创作观念不合拍的艺术形态不会轻易给予否定的判断,而是先观察、再研究、有所判断也有所保留。他将自己的创作看作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第一步,是寻找偶然性;第二步是在制作的基础上绘画,是通过必然性展现自我修养。“庞飞说自己一直在努力表达“我”的偶然中的必然,通过慢慢地留意、留存、思考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功”。
“面对古人作品的淡然,我们如何深味其背后的恢宏气度,又如何把握传统语境中一隐一显的‘道’、‘器’之辩。“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庞飞博采众长,除山水画外,还喜爱描绘大写意荷花,并由此涉笔更加宽泛的写意花鸟与工笔草虫,以此实现他理想中的“一步一重天”。